可觸媒體之父 石井裕:以日本的美學詩意為基底,不斷釀造 HCI 中獨樹創見的大師

Sophia Wu

Sophia Wu

2021/4/21

採訪:Sophia Wu, Youga Chang

撰稿:Sophia Wu

是什麼樣的特質,讓一名成長於日本北海道的男孩,在取得電腦工程博士之後,於日本電信(NTT)擔任工程師之時,能以他的發明 ClearBoard 震懾地球另一端的美國 MIT 教授,由他們主動提出挖角的邀約,而開啟了他極具開創性的 HCI 研究旅程?

hiroshi-01.png

石井裕教授正在展示他的作品「音樂瓶」( musicBottles )

hiroshi-02.png

當天跨海專訪時,教授剖析著自己獨特的思想脈絡的光景

隔著遠端視訊的螢幕,石井裕(Hiroshi Ishii)教授在美國麻州對著身處在台北的我們親切的微笑問候。

相信人機互動領域的朋友對他應不陌生,他身上同時兼具多重的身份:(1) 可觸媒體之父,(2) MIT教授與可觸媒體小組(Tangible Media Group)的創辦人,與 (3) 2019 國際人機交互學會(SGICHI)終身研究成就獎的得主。

教授和藹的問候之下,深藏不露著一份執著的浪漫、反骨和細膩。在他初到美國時,便被MIT要求要放下過去在 NTT 的研究,重新開始(reboot)。即便過程中困難重重,他依舊義無反顧地往前,就這麼的提出了獨具創見的可觸媒體(tangible media)概念。對空鳴槍,以此展開了他長達二十年對於主流的像素帝國(pixel empire)的抗衡與戰爭。

hiroshi-03.png

1995年將他挖角至MIT的尼可拉斯教授,對石井裕教授下了歸零重新開始的戰帖

除了目前在網路上眾多的學術論文與著名案例分享之外,我們進一步利用此次專訪,來窺探他較鮮為人知的一面,石井裕教授職涯的思路底蘊與靈感來源。

科技靈感源自於人性:被歷史悲劇和詩意觸發而生的可觸媒體構想

當多數人都站在前人如巨人般的肩膀上耕耘,而將各種現有的大師願景奉為圭臬,石井裕教授又是如何在九零年代提出自成一格的創見,開創自己的學派,而成為人機互動的分支—可觸媒體(tangible media)的創始人?

在 1994 年前往 MIT 之前,教授曾前往他很喜愛的詩人,宮澤賢治的紀念館(Miyazawa Kenji Memorial Museum)。他說,他很喜歡那位詩人的一首詩《永別的早晨》(永訣の朝)「細看紀念館中上百幅的手稿,我非常震驚。那些手稿的筆觸字跡,都在在深刻捕捉詩人他寫信給死去的妹妹的掙扎。」那首詩的時代背景是 1933 年的三陸沖地震,詩中寫著,希望地震中死去的妹妹在天堂能獲得安寧。卻又悲愴的寫到,不,其實他是期待經歷過這場災難的眾人類都能快樂。「縱使宮澤賢治的肉身已逝,那些內在的衝突與掙扎,卻仍都被保留了下來。手稿上留下了身體痕跡(trace of body),而深刻的記載了回憶。」於是,教授開始問自己,為什麼只去閱讀電腦排版後印刷的詩集?除了文學作品的終端產物之外,是否手寫過程的痕跡也應能被保存下來,而使感動一併在讀者閱讀時傳達體現呢?

hiroshi-04.png

可觸媒體的概念研究與實作發展簡史,上面可見「可觸資訊」的最初代表「算盤」

對於這一類美的敏銳感知,如對於宮澤賢治的喜愛,與被其手稿之藝術象徵觸動的經驗,都將石井裕教授潛移默化的領往探索具體(embodied)且可觸(tangible)的人機互動的研究旅途。「藝術與科學、感性的感知與理性的分析,應該是彼此交融且並存於世界的。」教授自小的夢想,便是想要悠游自得於兩個看似絕然不同的世界,使他們相互充實(inform)。縱使在職涯上因選擇有限,選擇到NTT擔任工程師,而只能做到工程師份內的事情。但當時機成熟,被挖角到MIT的機會一到,他便開始藉機把自己過往對於美與藝術的思考融入在人機互動的研究探索之中。於是,可觸媒體就此誕生。

人何以提出創見:藝術之於科學、設計與科技的重要性

你可曾見過教授多年前著作音樂瓶(musicBottles)?他起初的構想,是想為自己不善操作電腦或觸控介面的日本母親做一個天氣播報的瓶子。「當介面為瓶子,則打開瓶子的操作之於我母親,將猶如她過往為我與妹妹做飯時打開醬油瓶那般一樣地直覺。」於是,他打造了一個能播放不同聲音,象徵不同氣候的瓶子。若為晴朗的好天氣,則母親開瓶後,便會聽到清脆的鳥鳴。他曾在一次訪談中談到,「這便是詩意。」

musicBottles 2000 from Tangible Media Group on Vimeo.

有著多年工程背景的石井裕教授,經常在談論發明(invent)的同時,提及要帶入藝術(art)並為他人賦予靈感(inspire)的重要性。「為了要賦予觀眾的內心一種由內而外的共感,我總是提醒夥伴,要在行事上要兼具藝術性(artistic)與分析性(analytic),以完成一件同時兼具詩意(poetic)與實用性(pragmatic)的作品。」

這兩種概念,如藝術與科學,表面上看似在光譜的兩端,具有完全不同的價值體系。然而,兩者跨領域的緊張關係(tension),在教授的高壓揉合與提煉之下,卻足以轉化成為他一再醞釀創新的動能。

他提到,不同領域都各有其角色要扮演,而他們在MIT時,也努力追求以下四種層次的互補,以創作出足以打動人的作品。(1) 藝術:讓我們向世界提問。(2) 科學:讓我們對世界提出解釋。(3) 設計:讓解決我們問題的解方精確。而 (4) 科技:則使得該解方足以被成就、被執行。「唯有不斷的在這四個層次之間交替思考,像是一座巴比倫塔一樣不斷的以螺旋狀之姿盤旋,才能往上爬升,接近天堂。」

hiroshi-05.png

石井裕以巴比倫塔的盤旋,呈現藝術、科學、設計、科技如何跨領域的交融且不斷爬升

動人的創新,源自於超脫領域疆界的信念與視野

在教授的可觸媒體小組底下的成員,經常可見擁有多重頭銜與角色的學生,如同時具有工程師背景,卻身兼藝術家或策展人的人。「我總是告訴他們,不要為自己貼上標籤。」他提到,要成就美好的事情,必須擁有一個超越單一頭銜的願景,與跳脫單一職位的視角。因為,若是認為自己只是工程師,很可能下意識只願擔任建實踐者(builder)的角色,而抗拒對產品初始的原形概念有所貢獻。反之亦然,若僅是自許為藝術家,則很可能下意識不願去考量完成作品所需付出的金錢與成本支出。

「將自己的點子,以跨越不同的層次與視角的方式呈現,是很重要的訓練。」教授一邊播放著過往的學生 Xiao Xiao 的作品 MirrorFugue 的影片,一邊訴說著。

他說,Xiao Xiao 是工程師,也是鋼琴演奏家,MirrorFugue 能讓鋼琴的琴鍵記住並重現過去曾在那台鋼琴上彈奏的人所彈奏的模樣,並在鋼琴上照映出那人當初坐著彈奏的身影,彷彿一種鬼魅般(ghostly presence)的存在。並讓人坐上前,便能彷彿與此鬼魅般的記憶一同坐上同一張椅子般,合力彈奏一曲。「人們總是談起如何促成橫跨物理時空的遠距溝通,如視訊等,但是與逝去的人的交流呢?我們如何記住那些已經離開的人?又將如何被人所記憶?」教授既感性又前衛的設想,假若一家人能夠在逝去的鋼琴家祖母的生日當天,藉由 MirrorFugue 穿越時空,邀請她從天堂回到家人的客廳裡,再與孫子或曾孫一同合奏一曲,那將會是何等美好的光景。我從沒想過,設計能在從科學或科技出發後,藉由藝術的灌溉,以如此絕美的方式來回應人性。

hiroshi-06.png

MirrorFugue: Conjuring the Recorded Pianist from Tangible Media Group on Vimeo.

在疫情使人不得不保持安全距離,並使許多跨國交流難以發生之時,IxDA十週年大會為台灣的設計圈邀請到石井裕大師,HCI圈的一代巨擘,在這一個動盪的時代裡,和我們一同探討可觸媒體的過去,展望變動難測的未來。邀請您,親臨現場,感受世界級大師如沐春風的風範。

hiroshi-07.png

大師誠摯的邀請您蒞臨他在台灣的初次演講,期盼各方熱烈參與、向他提問、讓他對答

   

Credit

撰稿者:Sophia Wu 吳思亞 / wuhuliedreamer@ixda.org.tw

採訪:Sophia Wu, Youga Chang

攝影:Lindsay Hsieh

編輯:De Jiun Lee, Leona Lin

       

✍ 看更多精彩的講者會前專訪:(依發布時間排序)

陳潔如 Sabrina Chen / 若水國際/Flow, Inc CEO

唐玄輝 Hsien-Hui Tang / 台灣科技大學設計系 教授

呂奇晃 Chaz Lu / 青蛙設計 frog design 執行設計總監 Executive Design Director

陳凱翔 Kevin Chen / One-Forty創辦人

費樂理 &林思玲 Larry Philbrook / 文化事業學會 ICA (The institute of cultural affairs) 引導師

蔡宇哲 / 哇賽心理學 總編輯

石田智絵 & 林靜瑩 Ishida Tomoe & Chingying Lin / Neuromagic Facilitator

李明 Lee Ming / 版塊設計 創辦人&總監

王冠人 Kevin Wang / Amazon Web Services Product Designer

陳翰申 Han-Shen Chen / Amazon Web Services Taiwan Limited Product Design Lead

吳庭安 T.A. Wu / 春池玻璃 W 春池計畫主理人

曾韻如 Rice Tseng / Grab Principal Product Designer

郭正澔 Nelson Kuo / 唐碩體驗創新諮詢 TANG Consulting 新空間體驗執行總監/策略師

曾文杰 Parks Tzeng & 邱司唐 Dorian Chiu / 華碩電腦 華碩設計中心 使用者經驗設計處 副處長 & 設計經理

施子薇 Jill Shih / 大慶證券 CXO

張志祺 Chih-Chyi Chang / 簡訊設計 共同創辦人

林鑫保 Oliver Lin / 台灣設計研究院 副院長

林華慶 Hwa-Ching Lin /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 局長

郭藺瑩 Lydia Kuo / Verizon Media Senior Design Manager

唐聖凱 Sheng Kai Tang / Microsoft HoloLens 首席設計師

石井裕 Hiroshi Ishii / MIT 麻省理工學院教授 Professor

Alan Shen / Riot Games Principal UX Designer

許竣棠 Neo Hsu / 台灣國際航電 Garmin 使用者經驗部主任

陳威帆 Taco Chen / 四合願股份有限公司執行長暨製作人

王千睿 Manfred Wang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設計學系教授

蔡偉彬 Gary Choi / 羅技電子 Logitech 資深設計經理

黃帥豐 Steven Huang / 明基電通數位生活設計中心使用經驗設計處 處長

宮保睿 Paul Gong / 實踐大學工業產品設計助理教授

曹先進 Arthur Tsao / 先進國際顧問公司負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