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同理心出發,讓設計持續演進 - 專訪 BenQ 使用經驗設計處長黃帥豐 Steven

Jeff Sia

Jeff Sia

2021/2/28

採訪:Jeff Sia, Mark Liang

撰稿:Jeff Sia

在陽光明媚的早晨,IxDA Taiwan 採訪團隊來到內湖 BenQ 總部,在大廳盛情迎接我們的是 BenQ 使用經驗設計處的處長 Steven,GUI 設計主任 Christina 與資深 UI 設計師 Eunice。陽光灑落在舒服的空間裡,使人振奮不已,也開啟今天的設計對談。

在 BenQ 設計團隊分工上,UI 設計師負責前期規劃,例如產品的使用介面(Wireframe、Layout)以及操作流程(Flow);而 GUI 設計師負責將 UI 設計師手中較為「理性」的規劃,賦予「感性」的美學元素,同時也負責軟體官網與消費者接觸、溝通的視覺設計。

這些年來,Steven 不只帶領 28 人的使用經驗設計團隊,也見證設計團隊從「美工」到公司裡重要的關係人的重大轉變歷程。這次專訪將會從設計師的指標性專案「 UniUI 」出發,從中發掘設計與管理的心法,深入認識 BenQ 使用經驗設計團隊。

01.jpg

Eunice (右), Steven (中), Christina (左) 帶我們深入了解 BenQ 設計文化

理性與感性的交織:UniUI 的幕後故事

在設計團隊中,「理性」的 UI 設計師 Eunice 與「感性」的 GUI 設計師 Christina 如何成為彼此的助力?從 UniUI 這個獲獎產品的開發故事中,便可窺知一二。

UniUI 是 BenQ 近期推出並獲得 iF 產品設計獎肯定的使用者介面設計。此設計讓商務會議裡面的各種裝置,例如觸控螢幕、投影設備與電子看板,使用一致的使用者介面。

02.jpg

BenQ UniUI 提供跨裝置一致的體驗 (來源:UR BenQ 網站)

從無數個場域研究中,UX 團隊發現商務會議的關鍵經驗是「迅速進入會議、分享內容,而且很容易能啟動協作共創相關應用」,而 UI 設計團隊就以此為主要架構展開介面的規劃。

除了深度的使用者研究外,Eunice 提到在設計單一場景有數個裝置的跨裝置體驗時,需要考量裝置之間操作的一致性(統一鍵盤、滑鼠、觸控螢幕的操作行為)、連續性(例如資料可以從一個會議帶至另一個)以及互補性(可供觀看的螢幕能與可供共創的觸控螢幕彼此搭配,和諧地完成任務)。從一系列縝密的觀察與細緻的推演,可以見到 UI 規劃中理性的一面。

03.jpg

UI Designer Eunice 為我們介紹 UniUI 的介面規劃

在感性層面,Christina 提到 UniUI 的命名以及視覺元素的錘煉。UniUI 的名稱延伸自充滿未來科技感的太空意象,同時宇宙 (Universe) 的廣袤也可以聯想到這個介面是多個產線與平台共同使用(Universal)。除此之外,這個介面同時是獨特(Unique)且統合多個裝置的(Unite)。而根據 UI 設計師的規劃,這個介面需要有數個不同類別的功能,因此能夠套用「行星」的概念,使用高辨識性及高飽和的色調來設計主功能,讓視覺焦點集中在重要的互動元件上,建立直覺且快速的使用者體驗。

04.jpg

UniUI 的視覺元素設計(來源:UR BenQ 網站)

除了理性與感性的設計,設計師也需要精通產品的工程面限制,例如會議時常遇到的斷訊問題,會需要了解無線傳輸的技術;而不同裝置(例如投影幕與電腦螢幕)的顯色機制不同,更考驗了 GUI 設計師對於不同裝置顏色微調的掌握。在掌握這些技術難處並且為使用者設想、解決的過程,Steven 笑稱「我們越痛苦,使用者就會越輕鬆」,使用經驗設計團隊最大的價值,就是將各種問題轉化為使用者可理解、不用煩惱的事。

從同理心出發,尤其是對於合作夥伴的同理

Steven 認為 BenQ 設計團隊的文化上,有一個微小但影響深遠的思考方式:「Start from Empathy」,設計從同理心、理解對方的需求出發。而且不單面對產品使用者,設計師們更要使用這樣的思維,面對公司內委託設計任務的合作夥伴。「我們都叫使用經驗團隊了,當然希望別人『使用』我們的時候也會有好的體驗。」當從對方的角度思考,就能讓彼此工作更順暢與圓滑,這是 Steven 認為自己團隊最重要的思維方式。

對於設計團隊與外部單位合作,Eunice 也補充,不僅站在對方角度思考,設計團隊在開啟專案時也會儘量追求扁平的組織架構,讓產品經理 (PM)、研發工程師 (RD) 與 UI、GUI 設計師共同發想此專案的核心價值,並且達成共識。當確保大家在出發點的認知一致後,才會分頭進行工作。這樣的工作模式也將使產品設計與開發更加順暢。

我們從中可了解到,產品的體驗是不同功能團隊通力合作的成果。當不同的團隊彼此合作關係改善,產品的開發效率與品質也隨之提高,產品的使用者因而將能得到更好的使用體驗。

世界越複雜,設計師越需要加速演進

在 UniUI 之外,Steven 與我們分享了更多設計案例,他提到自己加入公司以來,參與過許多深刻、值得分享的設計案例,而他發現這些案例也都與自己團隊的成長有關。正如同小孩長高過程,在牆上刻下的印記。

第一個精彩的設計案例是出現在 Steven 剛開始帶領團隊時。當時為了培養團隊的設計思維與 Maker 精神,當年便與團隊積極參與高雄 M.ZONE 大港自造特區的元宵「自造光節」活動。設計師們一起絞盡腦汁,將自家產品重組、解構,製作出展場作品。

團隊擁有原型製作能力後,下個里程碑即是 UniUI 的跨裝置介面整合,因為跨越多種產品線,團隊需要對技術面有更廣泛的理解,也需要有更強的溝通能力,與更多內部利益關係人溝通。

再下一步則是邁向公司品牌的體驗行銷。隨著體驗經濟的興起,許多行銷活動不再只聚焦在產品,更需要讓消費者處在產品的情境之中,直接獲得感官上的體驗。在體驗行銷相關的設計,Christina 也接著提到使她印象深刻的 Smart Solution Lab 設計案例。

05.jpg

GUI Design Lead Christina 與我們分享印象深刻的案例

Smart Solution Lab 是 BenQ 中國區業務單位請設計中心協助的案例。過往的商品陳列屬於單向且靜態的資訊呈現,很難使顧客體驗到真實使用狀況。因此這個設計的目的,是創造出真實的使用場景來展示公司產品功能與測試商業模式。因為在體驗經濟的浪潮下,真實的感官體驗,勝過無數天花亂墜的規格。

Christina 認為,這個專案完全地拓展 UX 設計師的角色與任務,因為以往設計師僅需專注在眼前的設計,徹底發揮介面設計的專業能力,但這個專案涉及巨型實體展場的設計、實驗性的視覺創意展現以及室內規劃。為了打造全景的體驗,UX 設計師必須掌握更多技術,也需要跟以往不曾合作的關係人,例如空間設計師及系統整合廠商合作完成整個作品。

Christina 提到,這個設計對她的意義不僅是創造出實際的使用場景,讓使用者獲得直接的感官經驗,更重要的是將使用者帶到產品面前,設計師們可快速得到使用者的回饋,進而促發設計的更新與迭代。

總結上述印象深刻的設計案,Steven 認為設計團隊是要不斷演進的。在團隊初形成的早期,是聚焦在設計本身,並將某種專業能力磨練地更加純熟。而在後期,則是開始進行應用,例如掌握原型製作能力後,開始加以評估、追蹤並進行迭代,讓抽象概念透過各種方式落實。

如同團隊的能力演進,團隊成員的組成也逐漸趨向多元。Steven 提到,面對越來越複雜的設計挑戰,需要有背景更加多元的夥伴加入設計團隊,例如目前 UX 團隊成員除了工業設計、媒體設計專長之外,也有來自心理學、資訊管理、電機、光電等背景的夥伴。

06.jpg

Steven (右) 與我們分享印象深刻的設計案例

想對剛入行的自己說什麼...

在訪談的尾聲,我們邀請三位設計前輩給剛要入行的設計師一些建議,因此問道:「假如自己是一位設計師初心者,正要進入設計產業,會想給自己怎樣的建議?」

Christina 想對剛入行的自己說:「擁抱任何改變」。無論是需求的改變、組織的改變或是生活的改變。擁抱這些改變不但意味著自己有無數的學習機會,也會促使自己變得更加多元,也更有能力去適應快速變動的局勢。

Eunice 想給剛入行的自己一道思考題:「你想成為一個怎樣的設計師?」。當透過這樣的問題來穿透 UX 設計很酷的表象,向更深處探掘的過程,肯定可以發現更多 UX 設計的面向,並且從中去思索、定義自己。

最後 Steven 提醒剛入行的設計師:「不要害怕失敗,需要擔心的是沒從失敗中學到經驗。」透過失敗來學習、累積經驗,進而提高下次成功的機率。Steven 也提醒新人設計師,不要選擇容易的路,而是要選擇難走的路,在難走的路上才更容易留下自己的足跡。

結語:知識工作者的任務

我們在這次對談中,激盪出許多思想的火花。Steven, Eunice 與 Christina 慷慨地與我們分享設計工作以及團隊經營的收穫與挑戰。在對談的過程中,Steven 所說的一段話,展現了 BenQ 設計團隊的理念,同時用來總結這場對談是再好不過:

一個知識工作者最重要的任務是「知識的傳遞」。當知識被中斷,就無法產生影響力。如果知識只停留在設計本身,那知識就只停在設計端,無法傳到前或後。所以我們做的一切,不管是溝通、人員配置,都是為了能夠完整地傳遞知識。

07.jpg

08.jpg

援引外部資源

•BenQ Uni UI : Designing Seamless and Inspiring Meeting Experience

(UR BenQ 你的寶庫)

Credit

撰稿者:Jeff Sia 謝曜名 / jeff.sia@ixda.org.tw

採訪:Jeff Sia, Mark Liang

攝影:Tim Chou, Judy Fan

編輯:De Jiun Lee, Leona Lin

       

✍ 看更多精彩的講者會前專訪:(依發布時間排序)

陳潔如 Sabrina Chen / 若水國際/Flow, Inc CEO

唐玄輝 Hsien-Hui Tang / 台灣科技大學設計系 教授

呂奇晃 Chaz Lu / 青蛙設計 frog design 執行設計總監 Executive Design Director

陳凱翔 Kevin Chen / One-Forty創辦人

費樂理 &林思玲 Larry Philbrook / 文化事業學會 ICA (The institute of cultural affairs) 引導師

蔡宇哲 / 哇賽心理學 總編輯

石田智絵 & 林靜瑩 Ishida Tomoe & Chingying Lin / Neuromagic Facilitator

李明 Lee Ming / 版塊設計 創辦人&總監

王冠人 Kevin Wang / Amazon Web Services Product Designer

陳翰申 Han-Shen Chen / Amazon Web Services Taiwan Limited Product Design Lead

吳庭安 T.A. Wu / 春池玻璃 W 春池計畫主理人

曾韻如 Rice Tseng / Grab Principal Product Designer

郭正澔 Nelson Kuo / 唐碩體驗創新諮詢 TANG Consulting 新空間體驗執行總監/策略師

曾文杰 Parks Tzeng & 邱司唐 Dorian Chiu / 華碩電腦 華碩設計中心 使用者經驗設計處 副處長 & 設計經理

施子薇 Jill Shih / 大慶證券 CXO

張志祺 Chih-Chyi Chang / 簡訊設計 共同創辦人

林鑫保 Oliver Lin / 台灣設計研究院 副院長

林華慶 Hwa-Ching Lin /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 局長

郭藺瑩 Lydia Kuo / Verizon Media Senior Design Manager

唐聖凱 Sheng Kai Tang / Microsoft HoloLens 首席設計師

石井裕 Hiroshi Ishii / MIT 麻省理工學院教授 Professor

Alan Shen / Riot Games Principal UX Designer

許竣棠 Neo Hsu / 台灣國際航電 Garmin 使用者經驗部主任

陳威帆 Taco Chen / 四合願股份有限公司執行長暨製作人

王千睿 Manfred Wang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設計學系教授

蔡偉彬 Gary Choi / 羅技電子 Logitech 資深設計經理

黃帥豐 Steven Huang / 明基電通數位生活設計中心使用經驗設計處 處長

宮保睿 Paul Gong / 實踐大學工業產品設計助理教授

曹先進 Arthur Tsao / 先進國際顧問公司負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