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體驗設計帶來一抹微笑,重新定義心的距離 — 專訪 Verizon Media Lydia Kuo

Jeff Sia

Jeff Sia

2021/4/21

採訪:Jeff Sia, Jeffrey Hung

撰稿:Jeff Sia

「嗨,請問聽得到我聲音嗎?」是人們透過視訊軟體進行遠距會議時常見的開場白。Covid-19 疫情在全球肆虐,對許多人的生活與工作帶來顯著的改變,例如遠距會議就成了一種「新常態」。我們與 Lydia 的專訪是透過遠距方式進行,免不了這句招呼。「有喔!」電腦傳來 Lydia 爽朗親切的聲音,我們的專訪就此展開。

Lydia 目前是 Verizon Media (Yahoo奇摩) 國際媒體產品設計與研究中心的負責人,曾經在義大利米蘭學習設計,也曾在跨國的大型設計顧問公司 frog Design 擔任設計師。在本次專訪,Lydia 與我們分享了自己如何從不同文化的薰陶與啟發中找到設計之道,以及自己擔任設計主管,如何在疫情時代與夥伴進行設計、溝通的心法。

lydia-01.jpg

Lydia 將為我們分享自己在設計之道的學習,以及在後疫情時代,帶領團隊成長的心路歷程

前往米蘭,學習深邃的人本互動設計思維

Lydia在大學主修的是資訊傳播,並專精於互動育樂科技。對於喜歡與人互動,也熱愛創造絕佳互動體驗的她來說,這段與互動裝置設計為伍的大學生活是相當美好的回憶。

「不過十多年前的校園,幾乎聽不到 UX (使用者體驗)這個字」Lydia 回憶那個 UX 尚未成為顯學的時代,有哪些關鍵點使她走上了使用者體驗設計。在元智大學學習互動裝置的過程中,她認識了 Arduino 這個開放且彈性的平台。透過 Arduino 可以十分方便地將各種硬體設備串連起來,創造各種機器與人的互動。Lydia 為此深深著迷,並發現了 Arduino 創始人就在米蘭的 Domus Academy 教書,因此她踏上了往義大利米蘭求學的道路。

米蘭是歐陸設計產業最為蓬勃、核心的城市之一,Lydia 到了米蘭除了在學院學習,也參與相當多當地藝術家的活動,還曾到匈牙利實習。親身體會了歐洲對於互動裝置的前衛思考。在歐洲尤其會透過互動設計,對人與設計物的關係進行推想、探究,例如「機器人統治世界會出現怎樣的倫理議題」,此外,Lydia 也觀察歐洲許多設計師並不是追求設計物怎麼取悅人類,而是在乎人的深層需求如何被滿足。這些深刻、略帶神秘感的人本思維,深深吸引了 Lydia 沈浸在其中學習。

lydia-02.png

Lydia 在 Domus Academy 提出的互動設計作品

進入 Yahoo奇摩與產品共同成長,承接國際線產品設計任務

從 Domus Academy 畢業後,Lydia 得到了 frog Design 在上海辦公室的工作機會,經歷許多全中國規模的大型設計顧問案,從中獲得許多養份與學習。而後 Lydia 回到台灣加入 Yahoo 奇摩(現隸屬於 Verizon Media),至今已經是第八年。

從 frog 這樣大型的設計顧問公司,轉而進入跨國公司的設計部門,Lydia 分享她從中感受到的心態差異。如果用生小孩來比喻自己的設計產出,在顧問公司擔任設計師,自己的小孩一出生、專案成果交付就必須要離開了;而在 Yahoo奇摩則可以看著自己產品經過了八年的演進,彷彿小孩從胎盤到出生那一刻,一路成長到小學畢業。因此可以看著自己設計的產品、上線、優化迭代至第二以及第三代。在 Yahoo奇摩各個產品的開發、上線並成熟,她也逐漸加深資歷,進而成為設計主管,職掌國際媒體產品設計與研究中心。

設計國際線產品,並且對跨國用戶的需求展開深度研究,正是 Lydia 所帶領的團隊被賦予的任務。不過在 Lydia 剛加入 Yahoo奇摩的時候,台灣辦公室其實比較著重在本地產品,也就是電子商務產品的設計與開發。近兩年調整了任務分配,台灣躍然成為 Yahoo 國際媒體產品的開發、設計中心。除了一般台灣用戶認識到的 Yahoo奇摩 購物中心、超級商城、拍賣等電商產品之外,台灣目前主導了更多國際線產品的開發與設計,例如 Yahoo新聞、運動、信箱、股市,用戶遍及歐洲、東南亞、澳洲、印度、巴西等主要國家。

lydia-og.jpg

與歐洲的工作夥伴進行設計協作(攝於 Verizon Media 巴黎辦公室)

「Hybrid Designer」驅動國際產品力

從原本主要服務本地用戶,轉而設計全球許多國家的市場、用戶每天使用的產品,台灣團隊是如何一肩扛起國際賽場的設計挑戰?Lydia 認為關鍵在於團隊長年推行的 Hybrid Designer (混種設計師) 概念。

在 Yahoo奇摩的設計師都稱為 Product Designer 產品設計師。儘管設計師各有擅長,例如專精互動設計或是視覺設計,但並不會特別在職務名稱上進行劃分。團隊期待每位設計師都可以更彈性、整合性的方式去提供設計方案,研究員也從從商業策略角度去衡量提案的設計價值。

這樣混種培育的設計師,具備更寬廣的視野以及整合能力。「改一個首頁功能,但我同時可以用互動方式解決,也可以用視覺方式解決,甚至我都不用做這兩個設計方案,應該去做研究了解問題真正所在,搞不好是內容編輯上就可以解決。」Lydia 如此說道,而這些能力在處理複雜度極高的跨國產品設計專案時,就成為核心的戰力。

而這樣具有彈性、能發揮極高綜合效果的團隊,是如何煉成的呢?「例如我原本是非常棒的視覺設計師,要怎麼某一天突然轉去做互動設計?這種狀況不會自然發生,會是人為設計的結果」Lydia 與我們分享精心的團隊制度設計 —— 內部 Mentorship (導師) 制度 —— 鼓勵團隊內有特異專才的設計師透過開設課程、內部分享、工作流程 SOP 等方式,來教育其他的設計師。

Lydia 更舉了使用者研究的案例來說明建立工作流程制度的重要性。因為使用者遍佈各國家,研究員不可能到各個角落進行研究,因此團隊會更著重在思考研究流程的優化並且建立更穩固的研究範例,進而更加快速、有規模地產出研究洞察。

「其實對設計管理者來說,國際產品設計與 Hybrid Designer 是同一個挑戰題」Lydia 回顧了自己團隊遇到的挑戰與成長,下了這個總結。因為國際產品設計需要具有高度的彈性與整合能力,因此整個團隊走上了隨時能支援彼此戰線的 Hybrid designer 路線;從另一角度來說,因為有了眾多精心設計的制度、文化,讓團隊戰力提升,才能不斷爭取到美國總部的重視,負責更多項具有龐大影響力的國際產品設計。正是 Hybrid Desiger 的存在,推動了這個正向循環。

lydia-04.jpg

內部知識交流與分享,是設計團隊的日常

lydia-05.JPG

跨部門的設計工作坊,讓設計思維深植組織的思考之中

後疫情世代的設計體驗轉型

「後疫情時代的設計體驗轉型」是 Lydia 在 IxDTW2021 帶來的講題,而會有這個構想,起因於她對於 Covid-19 疫情帶給設計產出乃至於設計團隊運作的影響,有著深刻的體悟。

Lydia 將在大會與我們分享 Yahoo奇摩的許多產品線,在疫情肆虐之下,如何在慌亂之中調整好開發與設計的步伐,並且以更加符合用戶需求的新面貌來到眾人面前。其中一個案例正是疫情撼動經濟行為下的設計案例:Yahoo奇摩股市的改版。

疫情帶來全球股市劇烈的漲跌,在這變局之中,許多「新手」股民進入股市,這現象使得原本就在排程當中的 Yahoo奇摩股市改版計畫,受到相當大的影響,因為用戶的樣貌起了相當大的變化。「原本我們訪問的用戶,是比較長期專注於股市的老股民」Lydia 回憶起當時設計專案目標,如何因應時勢迅速調整,「本來的假設是:要獲得新手用戶有難度,後來發現並沒有,因為所有人都在玩,因此我們快速調整方向:如何在市場從小餅變大餅時,吸收更多人進來?」正如股海充滿驚滔與暗潮,Yahoo奇摩股市這產品也是在浪潮之中,快速地驗證假設,破浪而行並且成功地將新版推上線。

除了產品設計受到疫情影響。作為設計管理者的 Lydia,對於團隊運作與管理上也面臨了許多挑戰以及收穫。Yahoo奇摩如同許多科技公司,將工作方式改成全遠距上班,這使得習慣面對面溝通、彼此提供設計建議的設計團隊,需要調整許多工作模式。不過當許多設計會議搬移到線上遠距進行後,Lydia 發現這反而讓她注意到過去不曾留心的一些優化空間。「現在我們就期待會議縮短一點,我們就可以 Review 更多一些,可以請大家事先做好準備,讓簡報更精簡洗鍊一點」。

面對疫情,Yahoo奇摩設計團隊是如何調整許多主要產品的開發步調,以及團隊是如何快速適應與調整?敬請期待 Lydia 在大會的分享內容。

lydia-06.png

全面改版的 Yahoo股市(圖由 Verizon Media 提供)

設計再定位:從追求便利,轉向更容易傳遞情感的設計

與 Lydia 聊了這劇烈動盪的一年,隨後我們邀請 Lydia 一同展望未來十年的設計樣貌,Lydia 認為有必要思考一個關鍵議題,「十年可能有點遠,而我想接下來三年這後疫情時代,設計團隊和我身為設計師要怎麼去 Repositioning (再定位) 我們的職責所在?」。

Lydia 認為,在過去許多科技產品或服務,例如電商、媒體,不斷追求更有效率、更加便利、優化的生活,這同時也是許多設計師的核心關懷。「但我覺得,未來在做 UX 和 UED 角色,會需要注意更多讓設計帶來情感,讓設計拉近彼此的關係,以及真正有真感情,讓人類的 Human interaction 更真實」Lydia 強調拉近彼此關係的重要,尤其在 Social distancing 的「新常態」之下,也讓大家反思「我們該有的距離是什麼?我們又該如何迎接新的生活?」。

如果說無法拉近到物理上的距離,如何透過科技與設計的力量,創造更多拉近彼此的互動關係?這些回歸人類深層欲求的探問,正如同自己早年在歐洲所接觸的的人本設計觀點,至今仍然是 Lydia 最想回答的問題。Lydia 認為這種貼近深沉情感層面的設計,會是下個世代設計師的核心關懷所在。

結語:不以善小而不為,贏得微笑的設計哲學

在最後,我們邀請 Lydia 送給未來即將成為設計師的同學一句話。她眼神發亮地回憶起當年影響她最深,使她決定成為設計師的一句話:「我的每個設計是為了贏取你的微笑」,這句話出自於 frog Design 的創辦人 Hartmut Esslinger。設計並不一定要驚天動地,也可以是溫暖且觸動人心的小改變,換來人們的微笑。儘管是微微一笑,卻不是微不足道,Lydia 如此強調:

「不以善小而不為。當我們做對一件小事情,妳就有機會拿到兩件小事情並做出改變,眾多微小的改變,在未來就有機會逐漸匯聚成一個巨大的改變。別因為沒拿到自己想要的份量感就不做,或是減損了自己的熱情。」

設計工作必須面臨很多面向的壓力,許多時刻會因為各種資源、時程因素而需要妥協,無法帶來自己期待的改變。對此,Lydia 除了幫助團隊設計師透過各種方式更好地闡述設計主張,也會鼓舞設計師:「至少你做出了改變的第一步,就算今天只改了一個微小的地方,你成功為用戶帶來微笑,那慢慢地小愉悅感、小成就感就會累積出一個好的體驗」。

「我覺得身為設計師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Lydia 篤定地說道,「當然你會面臨很多困難的時刻,但設計師本來就是創造美好體驗給使用者的重要角色,所以你會有更多美好的 Moment 在接觸令人愉悅的事物,也歡迎你們加入我們的 Career path」。

訪談接近尾聲,電腦螢幕與耳機無損地傳達 Lydia 真摯的鼓勵,彷彿我們同在溫暖的房間中促膝長談。在這個談論後疫情、隔離與遠距等議題的時刻,我似乎看到了人與人互動上,有著「雖遙遠,卻同時無比接近」的可能性。

lydia-07.jpeg

作為國際產品線重要支柱的 Yahoo奇摩設計團隊

       

Credit

撰稿者:Jeff Sia 謝曜名 / jeff.sia@ixda.org.tw

採訪:Jeff Sia, Jeffrey Hung

攝影:Lindsay Hsieh

編輯:De Jiun Lee, Leona Lin

       

✍ 看更多精彩的講者會前專訪:(依發布時間排序)

陳潔如 Sabrina Chen / 若水國際/Flow, Inc CEO

唐玄輝 Hsien-Hui Tang / 台灣科技大學設計系 教授

呂奇晃 Chaz Lu / 青蛙設計 frog design 執行設計總監 Executive Design Director

陳凱翔 Kevin Chen / One-Forty創辦人

費樂理 &林思玲 Larry Philbrook / 文化事業學會 ICA (The institute of cultural affairs) 引導師

蔡宇哲 / 哇賽心理學 總編輯

石田智絵 & 林靜瑩 Ishida Tomoe & Chingying Lin / Neuromagic Facilitator

李明 Lee Ming / 版塊設計 創辦人&總監

王冠人 Kevin Wang / Amazon Web Services Product Designer

陳翰申 Han-Shen Chen / Amazon Web Services Taiwan Limited Product Design Lead

吳庭安 T.A. Wu / 春池玻璃 W 春池計畫主理人

曾韻如 Rice Tseng / Grab Principal Product Designer

郭正澔 Nelson Kuo / 唐碩體驗創新諮詢 TANG Consulting 新空間體驗執行總監/策略師

曾文杰 Parks Tzeng & 邱司唐 Dorian Chiu / 華碩電腦 華碩設計中心 使用者經驗設計處 副處長 & 設計經理

施子薇 Jill Shih / 大慶證券 CXO

張志祺 Chih-Chyi Chang / 簡訊設計 共同創辦人

林鑫保 Oliver Lin / 台灣設計研究院 副院長

林華慶 Hwa-Ching Lin /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 局長

郭藺瑩 Lydia Kuo / Verizon Media Senior Design Manager

唐聖凱 Sheng Kai Tang / Microsoft HoloLens 首席設計師

石井裕 Hiroshi Ishii / MIT 麻省理工學院教授 Professor

Alan Shen / Riot Games Principal UX Designer

許竣棠 Neo Hsu / 台灣國際航電 Garmin 使用者經驗部主任

陳威帆 Taco Chen / 四合願股份有限公司執行長暨製作人

王千睿 Manfred Wang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設計學系教授

蔡偉彬 Gary Choi / 羅技電子 Logitech 資深設計經理

黃帥豐 Steven Huang / 明基電通數位生活設計中心使用經驗設計處 處長

宮保睿 Paul Gong / 實踐大學工業產品設計助理教授

曹先進 Arthur Tsao / 先進國際顧問公司負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