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當下的對話發生,持續引導走向目標—專訪 ICA 引導師費樂理、林思玲

Chiayu Chen

Chiayu Chen

2021/5/8

採訪、撰稿:ChiaYu Chen

一進入 ICA 的辦公室,Frieda 和 Larry 便熱切和我們打招呼。一如 ICA 推廣的真誠對話,真摯的氛圍貫穿了整場專訪。

ICA 是國際非營利組織,宗旨是幫助人凝聚為「真誠的共同體」。無論是企業組織、在地社群村落、政府、非營利組織,只要他們視彼此為共同體,願意一起向前邁進、成就一件他們認為重要的事,就是 ICA 能幫助的。

Larry 和 Frieda 是文化事業學會(Institute of Cultural Affairs,ICA)台灣分會的引導師。Larry 從 10 歲就開始接觸引導,至今已有近 50 年的引導經驗,引導足跡遍佈超過 30 個國家。而 Frieda 則在企業服務超過 15 年,因為深受 Larry 和其他 ICA 引導師的啟發,決定成為引導師,近 15 年都在協助組織轉型、散播引導的知識。

引導師(Facilitator)的專業,是引導一群人培養出自己的力量,在溝通過程中,打開耳朵、真誠理解彼此。一起發問,也一起解答:我們的現況是什麼?我們未來的共同願景是什麼?前往目標,我們可能會遇到什麼困難?我們可以怎麼分工、怎麼解決?透過引導,集結眾人的智慧,克服困難、逐步走向屬於他們的美好。

這次的專訪,Larry 和 Frieda 和我們分享了他們多年的引導經驗。如何透過引導、讓組織之間凝聚為共同體、真心朝大家認同的目標邁進。

ica-01.jpg

Frieda、Larry 大方分享多年引導的故事

引導是讓事情變得容易,讓人凝聚為真誠的共同體

「引導的本意是『使⋯⋯容易』,引導發揮得最好的時機,就是當團體需要『凝聚眾人智慧』、建立共識的時候,支持這個組織或社群轉型、蛻變。」Frieda 說。

她舉例:想要建立敏捷(Agile)文化的組織,可以派人去學方法、當 Scrum master。然而,即使把知識帶回組織、告訴大家怎麼做,團隊也不見得能變敏捷。更重要的是,組織內的人,真心願意落實。

「引導,就是協助大家順利討論對他們重要的話題,相互理解、建立共識、一起走向他們認同的目標。」以敏捷為例,引導師會協助討論:為什麼我們想變敏捷?為什麼需要引導師來幫助我們?本來的工作方式哪裡卡住了?我們「理想中的敏捷」是什麼?敏捷,為什麼對我們很重要?我們可以怎麼變敏捷?會遇到什麼困難?能回答這些問題的,正是組織中的每個人。討論中,引導師讓每個人的觀點都充分表達,也充分聆聽彼此的觀點,建立起信任。

ica-02.jpg

Frieda 所引導的 Agile Taipei 聚會:在你的 retro 或團隊例會中反思如何變得更加敏捷

體悟到真誠尊重,人人的意見都值得聽見

Larry 在 1991 年來到台灣。Frieda 從事第一份工作時,初次接觸 Larry 與引導。幾次會議後,開始意識到:每次只要 Larry 來,會議都不太一樣。

Frieda 回想:引導的老師真心關懷每個人獨特的地方,總會問 Frieda:妳喜歡什麼?想要什麼樣的人生?「這些看法改變了我的一生!認識他們,我才覺得我的生命是我的!我很幸運能遇到老師。」在企業工作超過十幾年,不管在什麼位置,Frieda 都把引導落實在工作中。

她從引導師身上深刻體會到:「不需要成為別人。只要當自己,就是最完美的。沒有人能為你定義什麼是好。每個人都值得受到尊重。每個人的觀點都有品質、值得被聽見。」

Frieda 眼神發亮、熱切地說:「15 年前,我就決定走引導這條路。引導才是我最熱愛的工作!我想透過我的引導,協助人、讓他們體驗到什麼是『真誠的尊重』,就像我從老師身上感受到的一樣。」說完,Larry 和 Frieda 師徒便相視而笑。

引導,不只是引導當下的對話,而是讓大家持續對話

1970 年代,Larry 和 ICA 成員從美國的在地聚落開始,也深入非洲、北印度、東南亞國家,把引導的知識帶進真實世界,引導居民自主決定社區的發展。談起在印度的日子,他說:每分每秒都在學習、成長。他哼起了印度歌曲、哈哈大笑,言談間充滿對在地聚落的熱情。

當時,引導師會在一個村落待兩、三年,把會的全部都教給當地人。在認識當地人、在地故事、願景後,引導師會協助他們討論對於「未來」的共識。當在地人逐漸知道:即使引導師不在,只要他們有想法,也可以靠著自己去溝通、理解時,引導師就可以再前往下個地方,把引導教給更多人。

不同情境下,引導目標、方式都不同。如果引導的主題是關於在地公園,人們可以一起討論:我們想用公園這個空間來做些什麼?如果在印度村落,也曾一起討論:明年我們該種什麼作物,我們才會有充足的糧食?我們要怎麼重建村落?

Larry 說,還沒找到「引導」這個詞以前,他們早已在做「引導」這件事了。在東南亞國家引導超過 200 個在地村莊,每天做引導,讓他們察覺到:我們需要統整引導的知識、建立流程,讓更多人也學會引導。也因此,他們才逐步把引導「真誠對話」的精神,化為引導的知識和流程。他說,至今在上課時仍然常常發現:還有很多事情可以學,還在持續學、歸納、把自己會的教給其他人。

ica-03.jpg

超過 50 年引導經驗的 Larry,為我們示範了真誠對話和打開耳朵傾聽

學習引導方法不難,難的是打開耳朵真心聆聽

聊到即將在年會中帶領的工作坊內容,Larry 打趣地說:「你們得親自來參加工作坊才知道!」

他透露,工作坊中會讓參與者體驗「焦點討論法」(Focus conversation),讓大家學習提問、傾聽。好的提問和聆聽,可以擷取出團隊每個人的想法,激盪出有意義的討論。大家能學習反思:自己問得好嗎?我問了問題,但我真心想要邀請別人分享他的想法嗎?還是心中已經有答案,很難聽見別人的意見?

他們相信:透過真的體驗、參與討論,最能幫助參與者學會這個引導方法。在焦點討論法中,會針對課程當下發生的事進行提問和討論。討論越具體,就越能聚焦。他舉例:一場會議後,可能會問:剛剛我們做了什麼事?剛剛的事情帶給我什麼感覺?帶給其他人什麼感覺?對你的意義是什麼?對我的意義又是什麼呢?如果每個人的想法不一樣,那也很重要,可以幫助彼此學習。

Frieda 說,這個引導方法不分門檻,易學又實用。「我們想要教給大家我們會的、大家可以帶回去用的。大家也可能在學習的過程中,發現自己早就已經在做『引導』,只是不知道這就是引導。知道後,就知道可以往哪個方向繼續學習。」

ica-04.png

ICA 台灣三月份的實體課程,和台灣互動設計年會五月的工作坊一樣是焦點討論法

忘掉方法和步驟,讓「組織當下需要的討論」自然發生

除了引導的方法論外,引導師也一定會教大家:引導方法是彈性的。方法不是一切,只是個了解引導的起點。更重要的是:這場引導的目的是什麼?這群人最需要討論什麼話題?我們要設計哪樣的討論體驗?接著,才開始設計引導的流程:我們需要選擇哪種引導方法,才能引導這個組織當下需要發生的討論?要怎麼幫助每個人容易表達、容易理解,讓他們能達成目標?

「引導現場,才是最重要的!我們支持的是『當下』,確保大家能充分表達、尊重彼此的意見。」Larry 和 Frieda 都這樣強調。

「我們要引導『正在發生的』,而不是『我們認為應該發生的』。」引導時,最需要的是尊重彼此,創造讓大家能一起討論、學習、成長、一起做決定的空間。而引導師可以學習、運用方法,但不把自己限縮在固有的方法中。一旦討論開始了,就忘掉步驟,讓討論自然進行。

「推進討論的動力,就是當下參與的人。每個人的思緒、人和人之間的互動,都幫助討論前進。」即使方法準備好了,也不會限縮在規劃好的流程中。引導師會讓討論自然發展,觀察氛圍變化。有時候會照著流程走,也可能跳著做或調換順序。「只要能在當下,做出對他們最有幫助的引導,都是好事!」

Larry 說,引導的頓悟時刻(A-ha moment)是突破本來的價值框架、達成團隊共識。他曾參與客戶重新設計產品的專案,大家在討論對未來的想像時,突然茅塞頓開。大家一句接著一句,對話越來越順利,團隊也變得很興奮。這股能量,快速地推進大家的討論。「當大家突破討論,產生共識的時候,就往前邁進一大步了,剩下的,就是讓這共識落實。」

「怎麼知道頓悟時刻來了?」他說,「當『真誠的對話』發生的時候,你身在其中,一定會知道。」

Frieda 會提醒自己:「我在引導的是大家必經的過程。」她回想某次跨台灣、上海、美國的引導經驗,一天過去了,本來規劃好的流程只跑了一半。她本來有點擔心,結果會議後,台灣和上海的主管都驚嘆:這是他們在公司共事 20 年以來,未曾有過的體驗。「他們非常開心,告訴我:今天真的太棒了,他們從來沒有把話說得這麼清楚!」討論起初,大家可能會說些表面話,然後,內容會逐漸變得深入、真誠,大家漸漸會冒險說出赤裸裸的真心話,但每個團體的節奏都不一樣。

協助團隊了解真誠對話的價值,一起建立行動方案

他們和產品團隊、服務設計師的合作經驗中,大多是由團隊的人引導,引導師會協助團隊設計適合的引導方法。Larry 和設計專業從業者的合作經驗中,大家都懂很多設計工具,因此工具並不是個問題。挑戰往往是:如何結合引導中「真誠對話」的概念去運用本來的設計工具,讓討論過程更真誠,或激盪更多創意。

Larry 曾參與一場目標使用者的人物誌(Persona)討論。他協助大家在提問、分享時,注重真誠對話、尊重彼此、真摯聆聽,引導他們在交流時,更深入、投入在討論中。對團隊來說,當下不只是創造人物誌,而是在尊重彼此智慧的氛圍中討論,傾囊分享自己所知的使用者樣貌、真誠傾聽對方分享的使用者洞見。當團隊了解真誠對話後,日後除了運用設計工具之外,也可以包容彼此的意見、尊重、打開耳朵聽不同想法。

Frieda 也大力同意:學引導,最難的是「聽得見」。人往往會比較在意自己認為重要的事,而忽略其他的。近五年,很多來學引導的設計師遇到的挑戰是:怎麼決定什麼產品才是最好的的?每一個設計師都有很強的專業,到底誰說了算?

學引導可以幫助團隊合作、聚焦共識。像是開會或理解客戶需求時,可以運用焦點討論法,問出好問題,聽得更寬廣、更深入。要取捨產品功能、開發時間時,可以聽見彼此,而不是只有自己最厲害,不容許不同觀點存在。產品團隊要決定開發優先順序、產品的發展時,也可以討論「什麼才是一個好的產品?」

當今敏捷團隊的實踐,和他們已經做了超過 40 年的引導很像。Larry 曾在新加坡一間軟體公司的討論室體會到:現在發生的事,跟 1977 年在印度引導在地社群發展時,真是太像了!一樣都是在對話中找到團隊的共識,再一起把它變成行動方案。每個人都專注在對話當中,反思這場對話帶給自己的啟發,從中學習、讓團隊越做越好。

即使有點子在討論中被拋棄了,大家也能知道:他們不是在否定這些點子,而是盤點了手上的資源,真心認同「大家的共識」能帶領大家更靠近目標。就算決定沒改變,也可以理解並擁抱現況。

ica-05.jpg

Frieda 侃侃而談她對引導的熱愛

身為引導師,最大的成就感是:感受到團隊真的凝聚了!

「我最喜歡的是:一個團隊做出很棒的事情,而我有幸在場。」Larry 分享他熱愛引導的原因。「只是讓彼此坐下來對話,一切就有了轉機。團隊不見得會做出驚天動地的決定,但他們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理解,或一起做出大家真心認同的決定。從來沒有這麼了解彼此、感受到強烈的共識。」

「以後不需要有 Frieda 這個引導師,他們可以記住:他們可以把話說出來,真心尊重彼此。」Frieda 最高興的時刻,就是感受到:大家體會到了坦率對話的好處,建立起信任、願意說出他們想說的話,理解彼此,而不是批判。「當我離開的時候,他們也知道:以後還是可以靠自己。不用等外人來,他們也可以好好講話、好好傾聽。」

對很多組織來說,講真心話並不是自然就會發生。Frieda 分享了在金融組織的引導經驗。要他們說出現況跟願景不難,但討論組織深層問題時,因為與會者從高層到基層員工都有,要跨越上下階層、說出真心話,非常困難。最後,團隊花了三小時的時間把問題說透,甚至有人寫出「老闆假民主」的標題。結束後,老闆和 Frieda 說:「很謝謝你,我們從來沒有一場這麼深入的討論,我們是真心聽見大家的聲音。」

他們曾協助許多組織開始對話。Larry 近期帶了一場波浪分析引導(Wave),參與者是管理階層的團隊,他們一起分析正在發生和改變的事。起初,大家的意見分歧,一陣子後,大家漸漸發現:「哇!我不知道原來你這樣想。喔!原來他也這樣想。」當然,這只是起點,還有很多深入的組織問題需要解決。但是參與討論的人更尊重彼此,對話也更坦率,後續的討論也水到渠成。

Larry 曾以「One Team One Dream」(一個團隊完成一個目標)為引導主題,引導某個企業組織。他生動地描述:「這雖然不是非常起眼的主題,但當一個人小小聲的開始說:One team one dream,另一個人也跟著講 One team one dream。接著,此起彼落的 One team one dream 聲突然響起,大家接力般的叫著,越吼越大聲。只要他們發自內心、加入討論,無論主題是什麼,都很強而有力。」

疫情創造了虛擬的討論空間,在虛擬世界中持續引導

一年前的 3 月 19 日,Larry 從美國回到台灣。那是台灣最後一天允許外籍人士入境。「也許我該退休了?」過去十年,Larry 每年都有超過 100 天在國外教引導,不能飛抵其他國家、實體授課,無疑是個挑戰。幸好,疫情沒有讓他的工作暫停。

Larry 和 Frieda 持續接到來自尼泊爾、北京等地的邀約:「很急著需要引導策略的討論,沒辦法等到一年後!」因此,他們開始嘗試虛擬引導,反覆嘗試、改正。如今,已經可以把實體的引導課,挪用到虛擬世界、得到相近的效果了。近一年,Larry 仍然為八個國家提供引導服務;台灣的課,則始終都是實體舉辦。他們一刻都不得閒,反而比以前更忙。

Larry 說,因為 COVID,大家努力想辦法保持「講話」、把真實世界的互動複製到虛擬世界。他說,雖然大家在講話,卻不見得有溝通。有溝沒通的問題,在疫情爆發前、後都存在,和虛擬或實體進行的關係不大。如何讓對話更深入、真誠傾聽彼此,就是引導可以協助的事。

「疫情可能反而是突破點。因為疫情,大家更願意投入心思和時間去創造溝通、對話的空間。也許我們有機會運用這個空間。」因此,接下來幾個月,他給自己的挑戰是:探索非實體的引導方式。「在虛擬的情境裡面,什麼是好的引導方法?虛擬世界還有什麼發展的潛力?我們能怎麼在虛擬的情境中,創造更深入的對話?」

ica-06.png

ICA 用線上會議的方式舉辦引導師聚會

在未來,希望引導師的職業可以消失,每個人都能引導彼此真誠對話

聊到大會的主題:下個十年,多元與躍進時,Larry 希望引導師這個工作,未來可以漸漸消失。「所以,我把自己會的都教給大家,希望每個人都能具備引導的技能、意識,一起創造出包容真誠對話的空間。」

Larry 認為,「多元」是台灣正在探索、琢磨的事情。而引導的藝術,就是在尊重多元。即使每個人不同,也能互相尊重。即使身在台灣的每個人有許多相似的地方,也不代表我們需要變得一模一樣。我們不一樣的地方,就是多元,值得彼此欣賞。尤其是不同的族群、新移民下一代之間,怎麼尊重大家、愛大家,一起做出讓台灣未來最好的選擇?

Frieda 則想像,未來的世界變化很快、複雜而難預測。因此,對於各行各業,挑戰都是「如何學會學習」。她說,大家即使意識到自己能力不足,卻不知道該具備什麼才能在未來運用。大家必須去感知這個世界在未來如何改變;而不是為了安全感,只專注在已經會的事,依賴過往經驗做決定。「看得見、聽得見,把當下摸得到的這些拼圖拼成你理解的事情,從中學習。」

她期許,在未來,引導可以持續支持大家理解新的世界、新的能力、新的技術、新的觀點。她說,這也是焦點討論法和許多引導方法的好處,方法可以協助人安心探索、接收訊息,感受環境的變化。雖然引導的流程看似步驟分明,但方法都是由引導精神搭建起來的。像是包容(Inclusiveness)和多元(Diversity),都是在讓大家學習真誠的尊重、所有觀點皆平等,可以鼓勵人包容衝突、矛盾、不同的意見。

不論對於設計、社會、科技,Larry 和 Frieda 都期許我們擁抱多元。他們真摯而堅定,相信著:即使只是短短幾小時,讓大家坐下來交談,聽見彼此、真心尊重彼此的觀點,可以為世界帶來改變。和他們的專訪很有感染力,體會到真誠的尊重與傾囊相授的分享。想體會真誠的對話嗎?敬請期待 Frieda 和 Larry 在大會帶領的工作坊!

       

Credit

撰稿者:ChiaYu Chen 陳佳妤 / chiayu@ixda.org.tw

採訪:ChiaYu Chen

攝影:Lindsay Hsieh

編輯:De Jiun Lee, Leona Lin, Lindsay Hsieh

       

✍ 看更多精彩的講者會前專訪:(依發布時間排序)

陳潔如 Sabrina Chen / 若水國際/Flow, Inc CEO

唐玄輝 Hsien-Hui Tang / 台灣科技大學設計系 教授

呂奇晃 Chaz Lu / 青蛙設計 frog design 執行設計總監 Executive Design Director

陳凱翔 Kevin Chen / One-Forty創辦人

費樂理 &林思玲 Larry Philbrook / 文化事業學會 ICA (The institute of cultural affairs) 引導師

蔡宇哲 / 哇賽心理學 總編輯

石田智絵 & 林靜瑩 Ishida Tomoe & Chingying Lin / Neuromagic Facilitator

李明 Lee Ming / 版塊設計 創辦人&總監

王冠人 Kevin Wang / Amazon Web Services Product Designer

陳翰申 Han-Shen Chen / Amazon Web Services Taiwan Limited Product Design Lead

吳庭安 T.A. Wu / 春池玻璃 W 春池計畫主理人

曾韻如 Rice Tseng / Grab Principal Product Designer

郭正澔 Nelson Kuo / 唐碩體驗創新諮詢 TANG Consulting 新空間體驗執行總監/策略師

曾文杰 Parks Tzeng & 邱司唐 Dorian Chiu / 華碩電腦 華碩設計中心 使用者經驗設計處 副處長 & 設計經理

施子薇 Jill Shih / 大慶證券 CXO

張志祺 Chih-Chyi Chang / 簡訊設計 共同創辦人

林鑫保 Oliver Lin / 台灣設計研究院 副院長

林華慶 Hwa-Ching Lin /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 局長

郭藺瑩 Lydia Kuo / Verizon Media Senior Design Manager

唐聖凱 Sheng Kai Tang / Microsoft HoloLens 首席設計師

石井裕 Hiroshi Ishii / MIT 麻省理工學院教授 Professor

Alan Shen / Riot Games Principal UX Designer

許竣棠 Neo Hsu / 台灣國際航電 Garmin 使用者經驗部主任

陳威帆 Taco Chen / 四合願股份有限公司執行長暨製作人

王千睿 Manfred Wang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設計學系教授

蔡偉彬 Gary Choi / 羅技電子 Logitech 資深設計經理

黃帥豐 Steven Huang / 明基電通數位生活設計中心使用經驗設計處 處長

宮保睿 Paul Gong / 實踐大學工業產品設計助理教授

曹先進 Arthur Tsao / 先進國際顧問公司負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