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設計之野望:讓設計力進入政府、踏出國外 —專訪台灣設計研究院 林鑫保副院長

Weian Hsieh

Weian Hsieh

2021/4/21

採訪/撰稿:WeiAn Hsieh

在設計更加頻繁可見的近年,你也許也已發現——台灣有國家級的設計單位了!2020 年升格的台灣設計研究院(以下簡稱設研院),前身為外貿協會設計推廣中心(以下簡稱外貿協會)、台灣創意中心,現在正以設計力整合政府跨部會的資源,推動產業與社會的永續發展。

設研院作為國家級組織,也許遠比想像中親民。你/妳或許報名過新一代設計展、金點設計獎,抑或聽聞模組化病房、衛生所再設計的案例,又可能曾於風都的街巷裡漫步,在台灣設計展中感受設計力的蓬勃。設研院的業務廣闊,林鑫保副院長在其中近 30 年的投入功不可沒,我們在這次的訪談裡,追溯他個人與設研院的長年想望。

oliver-01.jpg

台灣設計研究院團隊(Photo Credit:台灣設計研究院

保哥的設計推廣之路:讓台灣設計為世界所用!

「叫我保哥就行!」全員下班、空蕩的設研院辦公室裡,林副院長剛談畢公事便從容就位,笑裡不露倦意。工業設計背景出身,保哥大學畢業後即至當時的外貿協會負責設計推廣管理。在那個外國月亮比較圓的 1990 年代,他回憶起當時主辦過最大的活動——國際交叉設計營,協助媒合 15 間國內企業與國外設計師,讓企業看見設計的潛在價值,以此作為國內重視設計的啟蒙。

投入設計推廣,更覺管理策略的重要性,於是保哥先至美國進修、後又代表外貿協會外駐日本。在美國辛辛那提就讀設計研究所的他,跨修了許多管理、傳播、教育學院的學分,「設計是熟悉的語言,還好應付;其他學院的課都要團體合作、上台報告,後來對於在國外英文演講,反倒都沒什麼問題了。」他從當時老師多以引導代替批評的做法,衍伸到職場上鼓勵下屬、認同其價值,也在日本相對嚴謹而缺乏創新的環境中,慢慢與同事建立信賴關係。

oliver-02.jpg

保哥長年肩負著台灣設計推廣的任務

在中國競爭力漸趨強勢的 2000 年初,台灣企業的 OEM(純代工)受到壓縮,必須轉型為 ODM(負責設計及生產)或 OBM(建立自有品牌及生產)。保哥看見台灣產業的設計需求,先是順著企業對國外設計師的偏好,媒合外國設計師和台灣企業投入產品開發;後為拉拔台灣設計的競爭力,除傳遞日本設計發展趨勢,更輔導台灣設計師至日本受訓。

2010 年則是個分水嶺,台灣設計開始國際化。「我們在 2011 年,辦了個空前絕後、規模最大的世界設計大會。」保哥的笑裡藏不住驕傲,在國際三大設計領域(工業設計、平面設計、室內設計)組織首次、也是唯一一次的聯合年會中,台灣創意中心作為會員之一,在 13 個國家、19 個城市的競標中脫穎而出,讓台北成為主辦城市。

台北世界設計大會(2011 IDA Congress Taipei)中,保哥身為台創中心國際組的組長,統籌 56 個國家的攤位、3000人的論壇、創造140萬人的參觀人潮,成功促進國際間的交流。其中特別的是,他找來 100 位國內設計師,以循環設計為題建造「設計村」,就是要讓國際看見台灣設計師的多元、創意與強大的生產能力。

oliver-03.jpg

台北世界設計大會中由 100 位台灣設計師組成的設計村(Photo Credit:台灣設計研究院

問及為何願意持續投身設計推廣,保哥的語氣更顯堅定:「我當然也可以到單一公司服務,但能幫的就是這家公司。三十幾年來,我一直期望設計力能夠普及到各個產業、甚至在公共建設,讓設計力成為國力,讓設計改變台灣,這是我一直以來的初衷。」

打破設計同溫層、建立國際話語權,讓 MIT 成為 DIT

談畢保哥的設計推廣之路,我們請他更深入地介紹設研院。在設研院升格後,設研院與其他國家設計中心的設計推廣定位拉出顯著差異,「一是設計政策擬定,有別於專案導向,讓設計政策成為長期影響;二是讓設計進入公共服務,使設計在公部門發揮影響力;三是讓設計進入社會創新領域,改善社會的複雜問題。」另外,設研院也從輔助台灣設計業的市場開拓,到致力建立台灣品牌,作為推廣與國際行銷的重點。

「要從 Made in Taiwan 進一步主張 Design in Taiwan,我們就得設法論述何為台灣設計的品牌。」保哥透露過去一年的研究,為台灣尋覓出了三項別於中國的設計特色:一是循環設計力,台灣善用循環材質創作的能力備受國際認同,如輔大模組化病房的材質 100% 可回收,連門把都是用口罩回收加工製作;二是科技應用力,奠基於台灣強大的製造能力,近年科技已結合設計製造,具創造優良產品的能力,和碩的吸色燈即是備受好評的案例;三是新創與文創的轉譯力,在地創意能被國際共感與認可,值得持續發展。

oliver-04.jpg

輔大醫院模組化病房(Photo Credit:台灣設計研究院

談到設研院近年努力的方向,保哥早有答案。「一是打破同溫層,增加影響力;二是建立國際話語權。」設計早年只是美學基礎,在多年的演進下,關注從有型產品造型轉至介面,甚或是無形的服務體驗;設計也從支持商業發展,擴大至回應社會需求,甚至設計思考觀念為企業爭相導入。

打破同溫層,即是期待設計能夠進入不同的領域。以公部門而言,過往皆以與企業直接關連的經濟部合作為主,如今進入交通部、教育部、內政部等中央部會,是設計影響力擴大的證明。保哥更希望設計能進入各地方政府,讓設計來解決更多社會問題。

建立國際話語權,則是為了台灣設計品牌的形塑。在設計發展仍由歐美日主導的時代,設研院致力舉辦金點設計獎、導入循環設計,不斷地為台灣設計累積觀點與相關論述,期待三五年後,在人們講起台灣設計時,也能像對日本、丹麥一樣有個設計品牌印象。

以生態系為題,描繪台灣設計未來藍圖

產業輔導、國際業務是保哥在設研院肩負的其二任務,第三項任務,也正是這次 IxDA Taiwan 年會的分享主題——設計政策。設計政策是設研院升格以來的重點方向,既是長遠影響,必先謹慎規劃,在歷時一年的研究與討論後,終於在 2021 年初催生了「台灣未來設計藍圖」。

對於台灣設計產業的未來,設研院首次以國家設計政策的角度切入,試圖明文描述未來五年的發展。「就在 2020 年初的隔離政策實施前,英國、丹麥、新加坡、德國、美國、日本共 10 位專家受邀前來,探討設計政策、藍圖、甚至更之後的白皮書該如何推動。」其中,Dr.Whicher 於2007 年提出的「設計生態系統」觀念已應用於歐洲多個國家,設研院於此導入並經在地調整,將生態系統區隔為需求方、供給方共八個構面:設計研究、設計教育、設計師、設計使用者、設計推廣、設計支持、設計政策、設計資金。首先,盤點八個構面在台灣已存在哪些單位、職能,再剖析八個構面的優劣勢與機會點,也就是管理領域常見的 SWOT 分析。

oliver-05.jpg

保哥細數製作台灣未來設計藍圖的趣事與艱苦

「為了讓政策能確實推動,我們還邀請了立委、經濟部次長、交通部次長等高階主管,確認逐一條文才結案。」保哥坦言,製作藍圖最大的困難就在專案本身的前所未有,只能邊走邊摸索,一路邀集共 47 位顧問團隊、業界專家等具決策層、有實務經驗或影響力者一起討論,共辦了 4 場工作營,在大量資料中逐步抽絲剝繭、萃取出最核心、最在地的精華。

充分發揮自身優勢、把握外在機會,減少自身劣勢,克服外在威脅,這是 SWOT 分析最為人所知的使用方法,設計未來藍圖亦掌握了如此精髓。保哥說,在提出這面藍圖後,台灣設計生態的各個角色就能更有方向地擬定策略,進一步建構回應策略的行動方案。交談至此,保哥的言語之外,滿是台灣設計投入者共生共榮的殷切期待。

oliver-06.jpg

台灣未來設計藍圖(Photo Credit:台灣設計研究院

保持跨域學習,設計整合創新

「如果是設計人,必須要能跨域整合。」關於設計人的進修建議,保哥說自己也是活到老、學到老。設計問題越來越複雜,以新北市衛生所為例,牽涉設計問題釐清,服務流程調整、甚至空間、指標都要重新設計,這每一項都是專業。若台灣設計公司能整合跨域能量,與企業老闆並駕齊驅地商討經營戰略與商業模式,設計的價值才能大眾認定。

oliver-07.jpg

新北市衛生所服務設計(Photo Credit:台灣設計研究院

如果不是設計人,能怎麼協助設計的生態系統呢?「那就是希望能多認識設計啦!」保哥扣回設研院打破同溫層的目標,希望非設計領域的多數人更認識設計的價值和意義,讓設計也有機會解決他們的問題。像是近來於公部門實施的設計思考工作營,也是期待更多人了解設計流程、應用方法,進而幫助自身的工作效率與成果。

在未來的十年裡,設計邊界將趨模糊,設計專業則越掘越深。保哥認為跨域解決方案的需求將會擴大,設計師跨域整合的能力提升、整合設計單位的相繼崛起將是時代所趨。「跨域已經是口頭禪,連辦展邀請獨立樂團來表演,我們還得不斷地去研究,wow,他們為什麼受歡迎?我們就是得不斷學習啦。」聽到台灣獨立樂團名字從保哥口中吐出,我們在訪談的最末不禁雙眼一亮。

在 IxDA Taiwan 年會,你/妳將能親眼見到保哥,聽他字句篤定、從容細膩地介紹台灣設計未來藍圖,也許你/妳將發現自己的專業,都能是設計生態的一股助力。

oliver-08.jpg 訪談結束!我們年會見!

       

Credit

撰稿者:WeiAn Hsieh 謝維安 / anan@ixda.org.tw

採訪:WeiAn Hsieh

攝影:Ethan Lin, Laura Chen, Judy Fan

編輯:De Jiun Lee, Leona Lin

       

✍ 看更多精彩的講者會前專訪:(依發布時間排序)

陳潔如 Sabrina Chen / 若水國際/Flow, Inc CEO

唐玄輝 Hsien-Hui Tang / 台灣科技大學設計系 教授

呂奇晃 Chaz Lu / 青蛙設計 frog design 執行設計總監 Executive Design Director

陳凱翔 Kevin Chen / One-Forty創辦人

費樂理 &林思玲 Larry Philbrook / 文化事業學會 ICA (The institute of cultural affairs) 引導師

蔡宇哲 / 哇賽心理學 總編輯

石田智絵 & 林靜瑩 Ishida Tomoe & Chingying Lin / Neuromagic Facilitator

李明 Lee Ming / 版塊設計 創辦人&總監

王冠人 Kevin Wang / Amazon Web Services Product Designer

陳翰申 Han-Shen Chen / Amazon Web Services Taiwan Limited Product Design Lead

吳庭安 T.A. Wu / 春池玻璃 W 春池計畫主理人

曾韻如 Rice Tseng / Grab Principal Product Designer

郭正澔 Nelson Kuo / 唐碩體驗創新諮詢 TANG Consulting 新空間體驗執行總監/策略師

曾文杰 Parks Tzeng & 邱司唐 Dorian Chiu / 華碩電腦 華碩設計中心 使用者經驗設計處 副處長 & 設計經理

施子薇 Jill Shih / 大慶證券 CXO

張志祺 Chih-Chyi Chang / 簡訊設計 共同創辦人

林鑫保 Oliver Lin / 台灣設計研究院 副院長

林華慶 Hwa-Ching Lin /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 局長

郭藺瑩 Lydia Kuo / Verizon Media Senior Design Manager

唐聖凱 Sheng Kai Tang / Microsoft HoloLens 首席設計師

石井裕 Hiroshi Ishii / MIT 麻省理工學院教授 Professor

Alan Shen / Riot Games Principal UX Designer

許竣棠 Neo Hsu / 台灣國際航電 Garmin 使用者經驗部主任

陳威帆 Taco Chen / 四合願股份有限公司執行長暨製作人

王千睿 Manfred Wang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設計學系教授

蔡偉彬 Gary Choi / 羅技電子 Logitech 資深設計經理

黃帥豐 Steven Huang / 明基電通數位生活設計中心使用經驗設計處 處長

宮保睿 Paul Gong / 實踐大學工業產品設計助理教授

曹先進 Arthur Tsao / 先進國際顧問公司負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