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產品到產業,設計之心從人開始 - 專訪工業技術研究院設計經理 Alix

Ricky Yu

Ricky Yu

2021/6/23

採訪/撰稿:Ricky Yu

身材高䠷有著180公分的 Alix 一進訪談會場,就散發著莫名的親和力。2020年初回到工研院任職的他,從學習到工作,一路走來真的超級精彩。你將從 Alix 的自述中理解到,要學會將眼界打開,利用微觀到巨觀的轉換,來提升自己設計的格局,是設計師或設計研究員,更能在職場上脫穎而出的關鍵。

以下文章是以 Alix 自述方式,來分享他的產品及產業設計之路。

Alix-01.jpg

被設計選擇的跨域頑童

我在念書時期,一開始陰錯陽差進了機械系,之後則是到元智大學唸資訊傳播所碩士。畢業後於2008年,短暫到工研院做了八個月的研究工作,那年正逢家用機器人走紅,尤其是本田(Honda)的 ASIMO,工研院認為台灣也需要發展相關產業技術,但設計家用機器人和工業機器人的思維並不一樣,需要特別考慮使用者情境,因此當時我感受到強烈的不足,自己需具備理論基礎的設計學問,才能與工程團隊進行有效溝通,所以決定遠赴義大利米蘭的 Domus Academy 學習互動設計。那應該算是我正式踏入設計圈吧!不過並不是我選擇了互動設計,而是互動設計選擇了我。所以我進入設計領域,其實也沒有所謂的深思熟慮(笑)。

唸完書回台灣後,就去和碩聯合當設計師,一路做到設計主管。在和碩通常客戶會自己開出明確的題目,所以做專案就很像拿到作文題目,要去想如何解題,對我來說都是非常有趣的挑戰。後來我創造出一套研發新產品的 SOP,從 UX 設計出發,到最後的整合,再把市場訊息拉進來,並比較較重要的市場競品,最後幫客戶找出產品方向。不過做了幾年後,感到離實作越來越遠,也出現成長的停滯感,於是內心開始懷疑,是不是這輩子就這樣了!剛好那時候碰到醫療電子領域新創公司在找人,想說就去試試看吧!

當時加入的新創公司產品,是結合 AI 和資料庫的電子聽診器。我的主要任務,是負責將設計力灌入到產品價值中。在與新創合作的過程中,我理解到醫療產業中的消費性電子產品,如果想要走到全球市場,關鍵在於銷售渠道需要信賴關係和認證,不能直接上架去賣就好。醫療電子並非暴利,要夠透過單一技術做出的單一產品,來支應公司開銷,蠻滿辛苦的。當然公司創立時的目標,是希望能實際為人民健康效力,所以是賺血汗錢,也像是做功德的。

待了一陣子後,我想說能不能給兒子們,更好的成長環境,剛好有機會來找我,是個不但能夠服務台灣整體產業的工作,還可以回到自己中部的家鄉。所以最後 2020 年初,我選擇回到了家鄉,在工業技術研究院,一路待到現在。

Alix-02.jpg

台灣未來命題,從人本需求到產業落地

做為工研院的設計團隊,我們的任務不只做基礎研發,還要持續掌握趨勢,了解國外團隊目前發展。另外也要藉著發掘人類需求的源頭,來協助產業找到可以發展的題目。整個團隊組成的目的,是為了引領台灣產業技術發展。除了會觀察並監測全球趨勢,團隊也需回答台灣未來社會特殊樣態的趨勢方向,也就是未來台灣的命題。解決台灣人民的問題,就是我們團隊的任務。

政府的科技專案計畫都是四年期,我們單位要提出的不只是一個產品而已,而是要讓人民有感,而且四年可以驗收結果的政策,或是產業發展方向。因為隸屬政府機構,我們的老闆其實是全台灣的民眾,所以要做什麼能對人民有好處,是最主要的衡量標準。這與之前在和碩聯合工作時不一樣,畢竟花自己私家企業老闆的錢,來做研發要單純得多。因為過去做的是 ODM,會是由客戶開題目,要花多少錢以老闆說了算。現在的話,每塊錢都要花得很小心。例如申請預算時,現在要跑流程過程序,像是查看紅色供應鏈和財務報表,會需要了解要如何綁進政府計劃的投標專案裡,如果是在私人企業裡,只需要財務長蓋章通過預算,就可以直接進行。

另外,我的團隊成員背景都很多元,有設計研究博士、政策博士,UX 設計師和工程師。我們常常因為彼此的立場很不一樣,所以常常吵架(大笑)。例如跟系統整合的技術團隊,在談第一步要做什麼的時候,他們常會介意有沒有辦法收到資料,但設計師提問的是希望知道這些功能對使用者有沒有價值、使用者透過我們的產品能否達成他們的目標,對於使用者有沒有給出資料,反而就沒那麼在意。

Alix-03.jpg

譬如説運動產品的功能網頁,使用者就是開網頁看到圖片或自己資料,覺得已經完成任務,而這個過程就有鼓勵效果,讓使用者持續回來繼續使用。使用者認為就算沒有把自己的資料,像是呼吸心律傳送給平台,他們就已經得到想要的了,所以也不會想這麼做。但對於技術人員來說,獲取這些資料才是關鍵。團隊每個人對於專案背後價值,都會有不同的詮釋。我需要扮演團隊的協調溝通者,也會是長官之間的溝通詮釋者,當 RD 回答不了長官或使用者提問的時候,我就要把技術包裝成使用者需求等,才會知道為什麼要做技術研發。把太過複雜詳細的技術研發,轉換成人民有感的白話文,也是設計者的能耐!

不過就算是在國家最頂尖的研發機構工作,我還是感覺面對犯錯的接受程度,還是沒有那麼高。這種比較不負責任的說法,可能差異還是在於文化面吧!當你要站到大家的前面,知道很可能會犯錯或是會徒勞無功,對於亞洲人和東方文化上是比較不喜歡的,這些是這我這幾年工作中感受到的氛圍。不同文化面對創新議題,是會有影響的,也會衍伸出制度衍伸出環境,並衍伸出思考的核心。

從社會需求創造產業機會,設計讓人民有感的UX

最近幾年組織開始嘗試提升產業的高值化,像很多產業被叫做夕陽產業,其實不是。產業還是持續進步,但我們需要思考如何提升整體產業價值?例如目前運動產業中很熱門的飛輪器材,因為疫情的影響下需求量大增,加上訂閱型的商業模型,逐步獨佔市場變成獨角獸的企業。像飛輪機是一樣都是台灣做的,不過一邊是運動器材產業的代工業,一邊卻做成獨角獸,獲利更是天差地別。我們就在思索要從中間扮演什麼角色,來推動產業上的進化。

Alix-04.jpg

我們當然是希望廠商可以自己發展生態系,但相對來說其實是辛苦的。過去我們有的都是代工廠的經驗,國外的大廠基本上都已經決定好了,才讓台灣執行。所以台灣在工程開發上,累積相當多製造的經驗,但這有沒有辦法拓展出去,就必須靠政府的協助。

目前我們關注創造高值化的新型態的產業生態系,我會說,現在是最壞的時代,也是最好的時代。這次的疫情,大家都是第一次遇到,所以大家是平起平坐的一起去開發未來產業發展。工研院就是擔任領頭羊角色,引領產業來面對後疫情時代的考驗。團隊正在積極觀察下一波 5G 和 AI 趨勢,還有一些創新產業,像是大健康議題一直被提起,不管是針對生理還是心理都是。另外高齡化也是不能逆轉的議題。可以說在未來健康的議題,比年輕時在意的愛情或娛樂產業,都還更重要。再過幾年以後健康產業就會變成剛需,我們需要花很多心力在這上面。團隊就從技術上、政策上和使用者經驗到生態系上,去探索跟思考,如何讓高齡化社會不要成為重大的社會問題?我們也與日本交流,因為他們是高齡化社會的前輩,在政策上可以有很多學習。像是我們的長照不是醫療,兩邊是切開的,健保也不會給付。光這些事情在產品研發上,就有很多區隔,所以可以跟日本學習。

技術限制一直都在,持續思考到符合使用情境

我是認為創新科技總是有過渡期,不管是產品本身或技術本身都有限制,你看這幾年 AR / VR 都有持續在發展中,技術也越來越成熟,但好像沒有爆炸性的成長,很多設計師會說是因為殺手性應用還沒出來,所以沒辦法普及。當然那只是其中一個因素,我覺得如果重量下不來,生理上配戴裝置時就會很痛苦,鼻子和耳朵在長時間使用下,也都會很不舒服,如果不能長久的使用,更不用說找到什麼應用層面的機會,基本上產品是沒辦法推廣出去。

Alix-05.jpg

我一直常跟設計師説,在這個新科技探索的過程中,需要不斷去思考使用者是誰。當你還沒變成賈伯斯,可以創造現實扭曲力場之前,這個技術或是產品總是可以找到符合某個場域,或某種類型的使用者去接受它,但也有可能在場域中的使用者,並不太知道要怎麼使用這個創新技術的產品,也就是使用者體驗會很差。身為設計師,你需要先去理解真實的使用者和真實的場域在哪,當有某種確定的時候,設計師就可以取得好發揮的空間,可透過訪談得到洞見,情境也可以模擬得出來。身為設計師,你需要清楚知道自己能扮演的角色有兩種:一種對接產品、情境和使用者,另一種是要將產品最佳化。

反過來說,如果不清楚使用者是誰,設計師很難去規劃這些東西。如果對於產品的概念,設計師自己內心先排斥,雖然應用已經想出來,但自己和別人沒試過,很難會產生同理心,別說消費者了,連隔壁電機電子或程式開發團隊的人,都不會買單。

之前我待的新創公司,設計搭載 AI 的心電圖產品,相對市場上的便宜產品,規格既不夠齊全,也無法及時呈現完整的心電圖。但雖然還只是規格不完整的的心電圖儀,但還是能靠行動電源提供基礎資訊。

針對這個限制,團隊的假設是認為醫生會使用的機率不高,所以就嘗試找出別的使用情境,我們發現可以從急救情境上切入的需求。當救護隊、消防員或鳳凰志工在緊急遇到病患的時候,需要立即判斷是否為心肌梗塞,是否要移送到有心導管室的醫院。因為救援有個黃金時間,能夠越早提供準確判斷就變得非常重要。如果當下有個生理資訊 AI 化的心電圖儀輔助產品,就可以協助這些救護人員來做簡易的診斷。讓 UX 發揮最大的效益,就是找到既有的情境。這就是 UX 應該做到的角色,必須為技術找到解方和意義。

Alix-06.jpg

Alix-07.png

過去在做 ODM 無人機時,我覺得比較是從既有行為和情境,去發想未來的產品,2014 年到 2016 年時,我們注意到有個行為在網路上很紅,就是自拍。當時應自拍的需求市場上,就出現自拍棒,使用上是有其好處,但也有不少限制。那時候就在想,有什麼是自拍的可能產品,有什麼是可以飛在空中,又可以幫忙自拍?讓我想擺什麼就擺什麼 Pose,就因此聯想到哈利波特電影中的金探子。

整個專案我們花了大約半年,一切從觀察文青們愛自拍的需求出發,開始實驗無人機的各種原型,到後來讓電子五哥投入百人團隊,投入三億去做一個創新自拍產品。一路走來的經驗,變成後續開發新產品的心法,當然我不會告訴你我們當時是幫誰做代工(笑)。

Alix-08.jpg

Alix-09.jpg

現在回想那時候遇到蠻多挫折,但這個專案對我的價值很大,是個自我探索的機會!因為沒有前例可循,沒有人知道怎麼做。我從這個機會更了解雛形中的無人機技術,而且也算摸透到連產業整體的供應鏈都知道。會發現很重要的一件事,過程中對你嚴苛的那個人,就是讓你突破成長的那個人,所以能找到這樣的貴人,也是設計師所需要的。

學會正確的溝通,橫跨設計未來的能力

我也是花了一些時間,才讓自己進入產業設計的思維,一開始覺得這個改變產業的問題好廣,但我明白這不是單一產品的問題。所以我到底能做什麼?回想了一下自己的工作經驗,剛入門 UX 時,其實所看到跟做的是產品的 UX。當成為小組長後,眼界就慢慢打開,變成做產品線的 UX。當變成管理經理的時候,眼界就更宏觀了,是在做整個企業的 UX。現在進到工研院後,就變成做產業的 UX。當這套路徑想通以後,搞不好可以做國家的 UX、地球的 UX。我們在做的事情,就是要根據未來社會的需求,創造產業機會,設計讓人民有感的 UX。啊!原來我是在做這個!(終於明白了!)。

我覺得很幸運,過去曾經碰過比較複雜的問題,像是無人機產品開發等。過程中所利用的題目範圍拆解方式,和創新方法論,都是可以拿來做產業,只是範疇大小不一樣,把研究格局放大到理解整體供應鏈的利害關係,例如像關稅,就是會影響企業獲利的關鍵因素。

現在的產品或設計規格都越來越複雜,不像是過去想設計一個產品,可以很簡單 DIY 創造出來,然後直接推出去市場銷售。現在的設計師需要橫向跨越很多不同的專業,我認為大家都需要透過自學,能多唸一本書就要多唸一本。例如你的工作雖然只是畫產品 Wireframe 的設計師,但也要學會可以和電機電子工程師,討論產品整體 Layout 的想法,畢竟設計師終究需要對系統整合負責。這就很仰賴橫向溝通的能力,而且這種能力是未來設計師往更上一層提升的關鍵技能之一。

假如今天你有意願未來想來工研院上班,我認為進來的主要條件有兩個,第一個條件,會是你是否有能力可以橫向整合。第二個條件,則是思維是否會向上發展,用宏觀的角度看整體的問題。

在工研院的設計團隊,所面對的不只做產品,而是從產業面的角度,來看軟硬體產品的未來發展,所以你要問自己可以對團隊提出什麼幫助,或是帶來什麼價值。當然我們所做的不全然是做整合,也可以是在議題的範疇上去思考。像是我們就是從 AI 產品走向整個 AI 產業,那也是一條路線的發展。說來說去,實在很難繞過書要讀多一點這件事。你要會說對方的語言,而且除非能講他的語言,不然他不會把你當一回事。學會正確的溝通,是個更有效跨過門檻的方式。簡單來說,書讀多一點,講同樣的語言。這幾年累積下來的智慧就是不論是發想產品或是與團隊溝通,從人開始理解就是最好的第一步。

       

Credit

撰稿/採訪者:Ricky Yu 于力威 / rickyyu@ixda.org.tw

攝影:Judy Fan, Laura Chen, Min Liu, Tiras He

編輯:De Jiun Lee, Leona Lin, Lindsay Hsieh

       

✍ 看更多精彩的講者會前專訪:(依發布時間排序)

陳昱璋 Alix Chen / 工業技術研究院 ITRI Design Lead 設計經理

楊宗憲 Sam Yang / 克斯安森管理顧問有限公司總監

陳潔如 Sabrina Chen / 若水國際/Flow, Inc CEO

唐玄輝 Hsien-Hui Tang / 台灣科技大學設計系 教授

呂奇晃 Chaz Lu / 青蛙設計 frog design 執行設計總監 Executive Design Director

陳凱翔 Kevin Chen / One-Forty創辦人

費樂理 &林思玲 Larry Philbrook / 文化事業學會 ICA (The institute of cultural affairs) 引導師

蔡宇哲 / 哇賽心理學 總編輯

石田智絵 & 林靜瑩 Ishida Tomoe & Chingying Lin / Neuromagic Facilitator

李明 Lee Ming / 版塊設計 創辦人&總監

王冠人 Kevin Wang / Amazon Web Services Product Designer

陳翰申 Han-Shen Chen / Amazon Web Services Taiwan Limited Product Design Lead

吳庭安 T.A. Wu / 春池玻璃 W 春池計畫主理人

曾韻如 Rice Tseng / Grab Principal Product Designer

郭正澔 Nelson Kuo / 唐碩體驗創新諮詢 TANG Consulting 新空間體驗執行總監/策略師

曾文杰 Parks Tzeng & 邱司唐 Dorian Chiu / 華碩電腦 華碩設計中心 使用者經驗設計處 副處長 & 設計經理

施子薇 Jill Shih / 大慶證券 CXO

張志祺 Chih-Chyi Chang / 簡訊設計 共同創辦人

林鑫保 Oliver Lin / 台灣設計研究院 副院長

林華慶 Hwa-Ching Lin /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 局長

郭藺瑩 Lydia Kuo / Verizon Media Senior Design Manager

唐聖凱 Sheng Kai Tang / Microsoft HoloLens 首席設計師

石井裕 Hiroshi Ishii / MIT 麻省理工學院教授 Professor

Alan Shen / Riot Games Principal UX Designer

許竣棠 Neo Hsu / 台灣國際航電 Garmin 使用者經驗部主任

陳威帆 Taco Chen / 四合願股份有限公司執行長暨製作人

王千睿 Manfred Wang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設計學系教授

蔡偉彬 Gary Choi / 羅技電子 Logitech 資深設計經理

黃帥豐 Steven Huang / 明基電通數位生活設計中心使用經驗設計處 處長

宮保睿 Paul Gong / 實踐大學工業產品設計助理教授

曹先進 Arthur Tsao / 先進國際顧問公司負責人